康山有着丰厚的历史、文化积淀。山的得名,就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。
当年,宋代大名鼎鼎的理学家朱熹被免官出朝时,就隐居此地。一次他路过小村,见到两只狗相对狂吠,两犬争言是上“狱”,不祥之兆!他急步直上东禅寺西南小山坡“秉兰堂”,舒缓紧张的心情。友人请朱熹题字。朱熹有感而发,疾笔书写个“康”字,以祈求安康,避凶趋吉。
从此,这座小山冈即名为康山。朱熹在康山隐居时还留下了诗作:“葱补丹田麦补脾,葱汤麦饭两相宜。莫道此中无厚味,前村尚有未炊时。”此诗表达他对农民疾苦的关切,也流露出他远避政治斗争漩涡安常处顺的心境。
(康山实景图)
自古以来,康山就是拱卫古代福州东大门的屏障,是兵家必夺之地。宋明两代,康山多次受到朝廷的褒奖封敕。南宋末年,端宗皇帝南下福州,亲赴康山祈福,敕封五大元帅为“英毅忠烈”,褒加王爵。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,赐康山御匾:“护国振威”,褒奖五帅“护国佑民,有协朕心”。
当年左宗棠出任闽浙总督,亲临闽江口指挥炮战,驱走侵略者后,他亦到康山题匾谢恩,民国初的福建省长萨镇冰和海军部长陈绍宽,政要陈培琨等也都曾先后到过康山瞻仰祈福。
(康山壁画)
在历史的长卷中,康山演绎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悲壮故事。
有在倭寇的铁蹄之下为爱情宁死不屈,奋不顾身的陈梅仙与林桂香两夫妻;也有在倭寇进犯中,迎头痛击敌人,保家卫国的江依冰壮士;更有一代战神戚继光,率军入闽与倭寇展开生死搏杀的民族战役。
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,在康山写下了一个时代的英雄史诗。
(戚继光战胜倭寇图)
千年晋安,康山风华历久弥新。天赋城央,独煊赫门风世所仰望!
建发·央玺本着对土地的敬畏之心,择天赋地脉之地,建藏风纳气大宅。
项目毗邻康山,周边三坊七巷、东禅寺旧址簇拥,文化底蕴深厚。建发·央玺传承闽派建筑,礼献江南园林,为福州再添一座新中式人文生活巨著!
(建发·央玺效果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