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夏天到来,老福州人提起避暑仍会想起鼓岭,盛夏周末去山上享受清凉是很多家庭日常的选择,而这样的惯例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鼓岭上形成了。1885年,美国医生伍丁(S.F. Woodin)夏日经过发现了这里清爽怡人的气候,从此鼓岭便与其他乡村有了不同,下面的几十年里成为了当时在福州生活的外国人的避暑之地,并在山中形成了一个配套完备的洋人社区生活圈,直到1949年外国人陆续离开,鼓岭才又恢复了安静的乡村样貌。
一百多年前外国人在鼓岭上做什么?
北方有北戴河,长江沿岸有庐山牯岭,浙江有莫干山,福建附近的避暑胜地有闽江入海口的川石岛,福清、南平等地也有小型的避暑地。鼓岭在这些避暑胜地里是最特殊的,它的风景不算最美,却因离市区近、补给方便而受到当年在沿海活动的外国传教士的青睐。第一次鸦片战争后,英美等国的传教差会开始派传教士进入中国。英国伦敦传教会是最早派传教士来到中国的。美国公立会在1847年派不少传教士到福建,同年,美以美会的传教士也来到了福州。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发达,这些国外传教士很快发现中国的夏天热得有点难捱,19世纪后期,在中国沿海甚至内陆的传教士们开始在中国各地寻找避暑地。每年夏天,这些传教士便收拾行装,携家带眷去到附近的传教士避暑地去度过他们的“暑假”。
他们到鼓岭盖房子
▲照片中的鼓岭,被梯田和云气环绕着,颇有点世外之感。榕城格致书院(福州格致中学前身之一)在1912年到1927年间的校长裨益知(Willard Livingstone Beard)夫妇在鼓岭盖了房子,他们的女儿Kathleen便是在鼓岭的石头房子中出生的。(这张照片正是裨益知的曾孙女Virginia Beard Van Andel的收藏)
在1907年修订版的《鼓岭及其四周概况》中,美国传教士毕腓力在这本书中描述了当年鼓岭的境况:“近年来福州、厦门、汕头等沿海港口的外国人来此躲避平原地形上盛夏难耐的高温。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们在山上建了近一百座房子。每年夏季有超过250人来到这个令人愉悦的清凉胜地,在高海拔的山头人们变得神清气爽且神采奕奕。”当年福州的炎热是令外国人生畏的,每年都有许多人因高温而病故。南台岛的墓园里每年夏天都有不少新墓碑,孩童尤多。
▲从这张鼓岭早年的明信片上,可以看到鼓岭上的建筑数量已经不少了。
鼓岭因离福州市区近,物品补给方便,也不像其它避暑胜地会抬高物价,因此许多外国人来此盖房。到了1895年,鼓岭上的房屋数量几乎是一开始的3倍。彼时人们从南台岛出发到鼓岭山顶大约4个小时的路程。毕腓力还特地在书中提及,如果能从鼓山去鼓岭,一路上的风景会更美,但路途也更长。
▲图为裨益知在上鼓岭的路上。身后是挑行李的苦力。当年许多抬轿人都是鼓岭农人,所以若是农忙季节轿子就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