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洋房,人们脑海中立刻浮现的是风云迭起民国时代的上海中心。巨贾政要们市中心的洋房简直情有独钟,在上海的中心区域,矗立着红瓦青石的建筑,半映在绿坪、灌木、洋槐等营造立体园景中,巍峨中见气派,气派中显清新,从未有过一种住宅形态的表情如此丰富多变。而这些繁华里的洋房滋生了无数个唯美的爱情故事,在荏苒时光中,和建筑风貌、市井生活、城市故事一道,被写进了历史。
“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;得之,我幸;不得,我命,如此而已。”
——徐志摩
四明村:神仙眷侣的美妙生活
在上海的黄金岁月里,四明村是一个相当体面的住宅区,吸引了一批文化名人入住。如今的四明村已挂牌“文化名人村”,并且还有一面刻有14位名人的文化名人墙,在章太炎、周建人、胡蝶、来楚生、吴待秋等众人的名字之外,最引入瞩目的,莫过于陆小曼和徐志摩了。
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后,先住在南昌路,后迁至四明村。陆小曼在这里租了整幢楼,租金每月一百元,这在大多数普通人月收入仅几十元的上世纪20年代,绝非是一笔小数目。
1929年3月,印度诗人泰戈尔到上海来就在此借宿,并且对古色古香的书房颇感兴趣。临走,还用孟加拉文题写了一首诗:“路上耽搁樱花谢了,好景白白过去了,但你不要感到不快,樱花会在这里出现。”和1924年初来上海轰轰烈烈不同,这次大诗人是在三月份悄悄地来悄悄地走,然后又在出访归来后再次流连上海,再次住到了徐志摩家里。此两次莅沪,大诗人婉拒了在上海的印度朋友为之提供的“高厅大厦”,只愿意到四明村徐家去做私人访问。
“可爱的映霞,我在这里想她,不知她可能也在那里忆我?”
——郁达夫
尚贤坊:才子佳人的一见钟情
在喧闹繁华的淮海路上,坐落着一座宏伟的弄堂——尚贤坊,这座镌刻着许多浓厚上海滩印记的老建筑,仍让不少文人骚客津津乐道。尚贤坊算是上海著名的石库门里弄代表,这条弄堂里发生过很多故事,人们最愿意记得的是郁达夫曾经在此邂逅王映霞,一见钟情,上演了近代史上的一段浪漫爱情故事。
1927年的一天,郁达夫拜访家住尚贤坊40号的老友孙百刚,在这里遇到了借住在孙家的王映霞。王映霞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,对新文学颇有见解,犀利的言谈,加上清秀容貌,让郁达夫一见钟情。
此后,郁达夫几乎每天都去尚贤坊,有时一天去几次。当时,从他居住的闸北宝山路三德里到尚贤坊路途遥远,相当于从市北到市中心。不仅如此,在迷恋王映霞及后来婚后的一段时间内,郁达夫的文学创作进入了高峰。在《达夫全集》第一卷《寒灰集》的扉页上,郁达夫写道:“假使这样无聊的一本小集,也可以传之久远,那么让我的朋友映霞之名,也和它一道的传下吧。”
“君须切记,世界上有如我之爱汝时刻不忘者之一人”。
——宋美龄
爱庐:蒋宋爱情的见证
宋美龄曾经多次说过:“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,我对它有特殊的感情。我之爱恋它,更甚于自己祖籍地海南岛。”宋美龄嫁给蒋介石之前住在陕西北路369号(原西摩路139号),旁边就是著名的西摩路基督教堂。
这幢花园洋房一说是宋美龄母亲倪桂珍在1918年丈夫宋耀如病故后买下,一说是宋氏姐弟共同出资购买送给母亲安度晚年的,整幢建筑是乡村别墅风格,建筑面积为660平方米,花园980平方米。
蒋介石把庐山牯岭别墅称为“美庐”,把杭州西湖的别墅称做“澄庐”,把上海这所住宅称做“爱庐”,可见他对这幢洋房的喜爱。
金尊府墅境洋房:新时代的传奇主场
每个城市都存在着一些带有它独特味道的建筑,在上海,老洋房毫无疑问成为了岁月与身份的象征。那如今,到底哪里还能找到一席之地,能够再一次拥有这静谧却又流光溢彩的别致生活?
幸运的是,每个时代都不会缺席品味卓绝的时代领航者,致使像洋房这样的高阶主场仍然超脱于一众平凡的居住形态而存在。泰禾金尊府便是这样一位行家,在注定成为时代风口的东二环泰禾广场里,打造兼具传承和创新的墅境洋房,以城央奢阔尺度广受塔尖阶层的喜爱。万平皇家园林环绕,在春暖花开之时,一派盎然生机绽放其中,南卧落地窗旁赏景,或在超大景观阳台的藤椅中闻着青草鲜花包含热情的气味,心入自然,万事皆看开。
洋房从历史中走出来,被泰禾金尊府赋予全新的姿态,520,对它的爱超越历史却也无需大惊小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