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革开放后,鼓岭上时不时便有外国人来访,他们不是像当年那样来避暑,而是到这里找寻一段家族的记忆,有些是儿时跟着家人在鼓岭度过了一个个童年的夏天,有些从未到过鼓岭,只是听自己的父辈祖辈常常说起这个世外桃源般的避暑地,魂牵梦绕之余多少都是想回来看看,寻找他们记忆里的那些片段与景致。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也各自有记忆中的鼓岭过往,如今又重新开始热闹起来的村庄里这些记忆显得轻飘飘又沉甸甸。
……
他们曾想在鼓岭建停机坪
▼黄时敬,65岁,出生于鼓岭宜夏后浦楼。(黄访纹摄于2012年)
黄时敬1950年出生时,外国人已经撤离得差不多了,在他记事的时候,就只剩下他们留下的房子。80年代,黄时敬开始负责教会的工作,读了不少教会的历史资料,也去向村子里年纪大的人核实了很多情况。当年那些传教士在鼓岭,不仅仅是布道,还参与了很多基础建设,学校、医疗、公共卫生等等。当时传教士倪拆声还想在鼓岭建停机坪,就在现在老教堂旁的空地,但刚做好,就解放了。“传教士们给鼓岭带来了很多东西,但是现在留下的已不太多。”
据说为传教士伊芳廷的家。伊芳廷1901年28岁时来到中国,在福建永泰生活了40余年,创办了永泰第一所幼稚园和永泰格致中学。(黄访纹摄于2012年)
鼓岭的邮局只在夏天出现
▼郭祥顺,95岁,出生于鼓岭宜夏三保埕。(黄访纹摄于2012年)
郭祥顺的家就在鼓岭古街上,在他的回忆里,过去鼓岭古街上什么都有。卖糕的对面是商务印书馆,还有理发店、照相馆等,京果牛羊肉都从岭路上担过来。每年五月端午节上岭八月中秋下岭,开店的都是中国人,外国人上来,他们也就跟着来。福州本地的商人来鼓岭避暑,生意也不落下。古街上的鼓岭邮局也只在夏天出现,所以又称为鼓岭夏季邮局。“蓝色的大邮筒到胸口那么高,四个人才抬得起来,季节过了邮筒就收起来,后来也不知道被埋到哪里去了。”
因为外国人在夏季聚集于此,鼓岭邮政局在1902年6月16日正式开放。1905年,福建海关在鼓岭崎头盖了一座一层楼房专供邮政局使用。一般鼓岭邮政局在每年端午过后开放,中秋后关闭,因此又称鼓岭夏季邮局。
企头顶的古街在旧时每到夏日便云集了各式店家,为来避暑的人提供服务,上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也在此办过夏季分店,现在只剩下几处沿街旧厝。(黄访纹摄于2012年)